close

 當糧倉變身為複合文化館,你是否和我一樣,會好奇她們的轉變。

 二結穀倉曾面臨拆除的命運,最後爭取保存,依原建築做修復,保留當時模樣。

 建於日治時期的二結穀倉,是全台保留最完整的穀倉遺跡,也是宜蘭縣定古蹟之一。

 坐火車在二結站下車,越過平交道左轉巷子,看到樸素優雅的日式建築,就是二結穀倉囉。 

 

 ▲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。 

 

 ▲門口木偶彎腰行禮歡迎示意。

 

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(昔日為二結第三事務所)。

 昭和三年(1928)年首先興建「二結第三事務所」(利澤簡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)。

 昭和十年(1935)年增建「儲穀倉庫」與「碾米工廠」,民國68年儲穀倉庫啟用。

 

 ▲儲穀倉庫建築外觀。

 佔地九百多坪的穀倉,牆面為磚造,內部木造設備為上等的檜木材質,有通風防潮設計。

 稻穀主要來自蘭陽溪南岸的農業區。

 經過碾米場精製後,再轉運到台北各地,或由基隆港輸往日本或南洋。

 

 

 ▲購票窗口,商品區(昔日為二結第三事務所的內部)。

 門票50元,可免費兌費同等飲品。

 

 ▲小戶外區。

 

 ▲展覽區,門票(設計成火車票一樣,有紀念意義)。

 

 ▲廟會文化展覽(廊道作用為加強穀倉內的熱對流)。

 

 ▲好懷念的紅龜粿。

 

 ▲釀漬品介紹。

 現在人講究健康,少吃釀漬物。說真的....這些美食配飯或料理,很美味。

 

 ▲二結穀倉設計。

 很佩服建築設計的巧思,細節顧到好。

 

 ▲穀倉的二樓,上層為太子樓。

 中央走道為觀覽通道,以十個食槽及屋架空間做大型古農具展示。

 

 ▲農具展示。

 

 ▲太子樓氣窗孔。

 

 ▲公糧庫房。

 

 ▲碾米機房。

 

 ▲輸送槽。

 這間是碾米工廠約3層樓高,是宜蘭縣內最大的日治時期木造碾米機。

 從稻穀進倉、碾製到精製白米,可透過這套設備想像它的流程。

 

 ▲米槽。

 

 ▲米袋。

 

 

 氣窗孔。

 

 ▲節慶會準備的相關米食。

 

 ▲蒸籠。

 

 ▲四季米食文化。(廊道作用為加強穀倉熱對流)。

 

 ▲儲穀倉庫有10座倉槽。走道兩旁就是倉槽(現規劃為展示館)。

 儲穀倉庫保留2個倉槽,作為稻米倉槽實境展示區及食槽構造展示。

 另8個倉槽依稻農文化做不同主題策展(如:米食文化及各種農村俗諺等等)。

 

 ▲據說穀倉可儲50萬斤的稻穀。

 

 ▲穀倉的氣孔。

 大量的稻穀堆在一起就像一座小山,最底下的稻穀容易有熱度,品質也易變差。

 農民會在穀倉裡立個透氣的竹架做為穀堆的通氣孔,並將倉槽墊高也會在外壁留氣孔。

 皆是為了做通風及調節倉庫溫度。

 

 ▲圖書室。

 

 ▲以米為部首的文字。

 

 ▲車廂洗手間。

 

 ▲碾米工廠的建築外觀。

 

 ▲碾米工廠建築外觀,窗戶不同造型。

 

 ▲仿二結車站月台。

 參觀完後,到入口購票櫃檯點一杯附贈飲品,坐下來細細玩味這裡的室內空間。

 <我的相簿:http://photo.xuite.net/helenchi/19879801*1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<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>

地址:宜蘭縣五結鄉復興中路22號(二結火車站旁)

營業時間:08:30-17:30(週一休館,春節除夕及初一)

票價:門票50元(憑門票可兌換同價附贈飲品)(限當日)

導覽:導覽解說費用,每梯次500元(限20人以下)

交通資訊:開車:國道5號羅東交流道下,直走在高架橋下迴轉,直走右線車道往三結方向,

        在高架橋下左轉進入三結路(宜25線)至火車平交道前(不用過平交道),

        鐵道旁一條小馬路請右轉入復興中路即到。

     火車:二結站下車,出車站左轉過平交道,過平交道理後左轉小路即到。  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順道遊景點:汗流在冬山新寮,閒情遊五結傳藝,在白米穿木屐鞋,吹豆腐岬海風
      【宜縣】五結 鴨寮故事館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-Chi 的頭像
    A-Chi

    A-Chi 散慢著

    A-C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