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海軍明德訓練班,原是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,為二戰時期遺留下來的通訊地。
列為國定古蹟的鳳山無線電信所,在日治時期為日本三大無線電信所之一,規模可比東京船橋。
二戰後先後為鳳山招待所(管束思想犯、政治犯)及明德訓練班(管束頑劣份子)。
百年歷史也歷經三個時期,雖已褪去戰時的戒嚴與神祕,但氛圍裡仍凝聚著嚴肅氣氛令人膽寒。
園區佔地很大(約271公頃),但有部份區域不開放參觀,為了安全還是遵守警語唷。
當做參觀歷史建築,鼓起勇氣向大門邁進~
▲前海軍明德訓練班,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,二戰時期遺留下來的軍事通訊地。
在當時,日本為二戰長距離通訊,在三地(東京船橋,高雄鳳山,九州針尾)興建無線電信所。
鳯山無線電信所在當時擁有最先進的通訊設備及技術。
▲永遠忠誠。
園區內除了日本海軍建造的軍事設施外,也有國軍後期增建的建築物。
▲服務台。
現由高雄眷村文化發展協會進駐代管,於每週六日開放參觀。
雖免門票但入內參觀需做簡單的資料登記。
▲種不高大卻蒼翠茂密。
▲這一長排為辦公廳及教室。
鳳山無線電信所時期是辦公空間;
鳳山招待所時期,劃分為會客室、審訊室及拘禁人犯的「普通號」和「優待號」;
明德訓練班時期,規劃為教室與班主任的辦公室。
▲雖已褪去責任,仍可感受到嚴肅的氛圍。
▲深遠情境無比延伸。
▲浴廁小屋門口。
▲浴廁小屋牆面有寫上精神標語。
▲大碉堡(約四層樓高)。
大碉堡有預設防止盟軍轟炸做設計,為了掩護屋頂及兩側鋪上厚重植被且覆土頗深。
厚實的門窗為耐爆門窗,以鋼框架包覆混凝土做防護;紅磚牆有耐火磚造結構。
▲大碉堡。
鳳山無線電信所時間,是電信所的所在處(發電與輸送站),為和十字電台有區別,改稱為第一送信所。
鳳山招待所時期,被遭拘禁在此的來賓稱為「山洞」。
明德訓練班時期,為管訓學生的第1與第2中隊的寢室。
▲大碉堡的窗戶。
▲揭開神秘色彩就像看一本故事書,歷經三個時期故事內容卻是這麼沈重。
▲沿著走廊可走進大碉堡內。
大碉堡內有開放部份參觀,室內空氣很沈悶走約十步速速離開。
堡內沒有燈光需藉由戶外光線才能看清裡面,沒有光線的地方佷黑暗。
隱約有看到室內設計,太黑暗拍不出效果,也無法為大家看圖說故事。
▲中山堂。
▲隔著一座圍牆,猶如古今中外時間建築的對照。
電信所建於1917年,完工於1919年,可說是百年建築。
和牆外如雨後春筍般築起的高樓相對照,在時光裡外界迅速地在變化,
而牆內環境似乎不受外界影響,仍舊保持原本樣貌安靜地生活著。
▲中山堂另一面的大門。
▲原是司令臺,現設計為棋盤,讓肅然藉由藝術轉化為柔和。
▲軍令如山,軍記似鐵。
這裡有個大操場,看完建築讓你有壓迫感時,不妨來大操場空曠草地深呼吸、轉換心情。
▲宿舍。
▲小碉堡。
▲盤根錯節。
▲圍牆彩繪。
▲哨兵站。
用牆面隔出另一個空間只留小門進出,並設有哨兵站查看,這特別的空間為~勒戒室。
▲勒戒室。
前頭為禁閉室,可容納約五位人員;後側房間為心理輔導或傳染病防治用,約可容納2位。
▲緊密的空間令人有壓迫感。
▲大碉堡的後方。
這裡沒有遮蔽物,反而可將大碉堡的外觀著實看清楚。
不瞞大家~這一面可是IG打卡點唷。
▲斑駁的外牆,除了風霜似乎也記載著百年裡歷經各時期的故事。
▲往十字電台。
十字電台似乎是隱密的工作場所,被圍牆隔出一個獨立空間。
在當時為了保護它的重要性,周邊被大樹遮掩著。
在園區內有稍微找一下路徑,穿過樹林後走進小門~原來它隱藏在這裡。
如今仍被周圍大樹保護著,若不細看會以為是一般建築。
▲十字電台的大門。
十字電台的建築如它的名字為平面十字交叉的形狀,又稱第二送信所,負責傳遞軍事相關訊息。
以鋼筋混凝土所造的建築物,從創建到裁撤一直做為通信電台。
▲耐爆門。
十字電台用來防轟炸的耐爆門,是以圓形操作盤來開啟,似艦艇中的水密門扇開啟方式。
▲電台內部,門窗圓形操作盤,耐爆門窗。
沒有禁止線表示可入內參觀,因室內沒有燈光也是藉由戶外光線採光,為了安全我還是看外觀就好。
或許是故事內容的陳述,參觀完園區建築後心情很沈重,只好到大操場喘口氣。
園區偏向廢墟的滄桑,若有攜帶小朋友建議嚴加看管以免有小意外,若體質敏感的朋友斟酌前往。
鳳山古城保留許多不同時期的建物,也見證她的年代風華,若有機會來高雄建議來鳳山走一回唷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<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(海軍明德訓練班)>
地址:高雄市鳳山區勝利路(市場旁邊)
開放時間:每週六、日9:00-17:00
門票:免費
交通資訊:捷運-鳳山站3號出口,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