甦醒古蹟建築,重返1934年的幽美風華,在新芳春茶行裡隱約飄揚芬芳茶香~。
創辦人王連河先生,1913年隨父親王芳群先生來臺與王珍春合夥經營「芳春茶行」。
1919年結束「芳春茶行」合夥關係,依父親之意買下民生西路現址。
1932年創立合資會社新芳春茶行。
1934年興建新芳春茶行建築,為經營茶行有成的繁盛時光留下見證。
曾是台北最大的茶工廠,見證大稻埕19至20世紀前半葉,台北作為茶貿易港口的產業歷史。
因佔地廣是目前規模最大的茶行古蹟,也是少數完整保存的住商混合洋樓。
屋主將產權捐給北市府,進行古蹟保存及活化,歷經四年的修復,還原老茶行90%原貌。
▲1934年落成的新芳春茶行(台北市市定古蹟)。
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,正面泥塑出自大稻埕名匠郭三川之手,正立面山頭的卷草紋為忍冬草花紋。
建物空間設計相當高明,結合「茶行」、「烘焙茶工廠」、「倉庫」與「主人住宅」等4種空間機能,
因此室內空間相當寬敞,當時一樓為店面和辦公室,二樓為儲藏,三樓為家用並設有祖廳。
▲一樓主題展「芳春茶徑-臺茶流金歲月展」。
一樓空間打造壯觀的茶山梯田意象,彷彿在古建築的芳春小徑漫步著。
1869年,兩艘帆船從大稻埕啟航,載著2131擔的烏龍茶直銷紐約,揭開臺茶外銷的黃金扉頁。
此次展覽精選新芳春茶行王家人收藏的文物,以五項主題設計逐一瞭解茶行的歷程-
「新茶入埕」、「芳向南洋」、「春日華潮」、「茶人足跡」、「行往國際」。
▲大門門聯-芳尋顧渚,春採蒙山。
顧渚為浙江顧渚紫茶,蒙山為四川蒙山甘露,兩者為茶葉聖品。
▲左:大稻埕為多元化經濟重鎮,茶行裡有西洋風格石柱,似乎不奇怪,
但紅磚柱和石柱並列~好像也不足為奇。
右:天井為長建築必備採光空間。
▲木箱印字嘜頭。
出口到目的地木箱上需有貨物嘜頭,製定好的印字再以漆噴上。
▲左:新芳春茶行兩合公司信封(戰後)。右:印章印鑑(日治時期)。
▲茶葉包裝。
▲罐裝茶葉。
茶葉主要來自南港一帶,主外銷南洋。
▲右:竹節落水管,用於排水;窗格窗條。
▲風選間。
▲出貨外箱嘜頭。
▲茶葉風選機器。
這台是大稻埕現存最大的茶葉風選機器, 每當機器啟動時,伴隨著規則的轉軸聲音,
風選機箱內便會利用風力對茶葉按輕重選別,藉此剔除非茶葉部分。
▲揀梗間。
▲焙籠間(這間保存完整的焙籠間,被台北市指定為文資古蹟)。
紅磚房裡整齊排列的圓形設計為「焙籠坑」,在當時是炭火焙茶的重要基地。
▲焙籠坑,焙籠。
在焙籠坑內燒炭火,有了熱溫後將裝有茶葉的焙籠放在坑上,然而開始進行焙茶作業。
焙茶期間需辛苦工人們全天候守著,控制溫度及檢查焙茶狀況, 還要防止火災發生。
▲往來一二樓的樓梯間。
▲二樓常設展,這層樓當時為撿茶工作空間及倉庫。
二樓為複合式書店、文創商品展售、老茶行古器物展示。
展示新芳春茶行的古器物,如茶行匾額、古算盤、老帳冊等等珍貴文物,重現往日商售場景。
▲小型茶文化展示。
▲品茶區。
在老宅裡品茶,靜靜與古蹟對話。
每層樓空間寬敞,隔間設計不一樣,巧思變化更覺得老宅不只富貴,還有文化隱藏。
▲文物展。
▲建築修復展。
▲皮箱上的字跡-庚午年葭月置。
巧遇王老先生回來走走,以自身的經驗很開心幫我們做介紹。
這只皮箱讓他無限懷念,他悄悄揭開皮帶告訴我們這裡藏有字跡。
我習慣數字的年月日,用天干地支記錄年月忽然覺得這是很深奧時間轉換。
▲左:茶籌。右:以揀茶工量換取茶籌。
茶籌是茶廠給工人用來累計工量,並以茶籌領工資的信物。
▲鉛字體。
展覽介紹很完整,很推薦大家來這裡參觀。
別讓不顯眼的老宅外觀給矇眼了,室內展覽及建築可是很精彩唷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<新芳春茶行>
地址: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309號
營業時間:週二-週四,週日10:00-19:00
週五-週六,例假日前一天10:00-21:00(周一休館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