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據時期,縱貫線鐵路於1900年完成台南-打狗的鐵路,於1907年由打狗另闢「鳳山支線」。
鳳山支線經三塊厝、大港埔(今高雄車站)至鳳山,此後陸續延伸至屏東,為今屏東線的前身。
為了配合鐵路地下化,將3500公噸的舊火車站向東南移動82.6公尺(國光客運旁邊的空地)。
並修建為「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」,等新車站完工舊車站將移回站前廣場,意喻新舊車站建築融合。
舊車站只有車站體被保留,後方的售票廳及鐵路餐廳已拆除,僅留部份外牆保存。
在它還未再次遷移前,先來參觀建築特色及展區介紹~。
▲舊高雄車站。
落成於1941年,外觀由三層大小不同的方體組成,像似蛋糕堆疊,外觀造型類似「高」字型。
2013年修建為「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」,為首座鐵路地下化工程展示館。
▲帝冠式建築。
車站整體看似嚴肅、有威嚴,因它的皇帝帽屋頂讓人有不親民的距離感。
建築外觀採用日本大寺廟或貴族專用,擁有唐代「唐破風」屋頂,型似皇帝帽子稱為帝冠式建築。
車站屋頂有垂脊鳥裝飾,窗形以拱形窗、矩形窗及鑄鐵牛眼窗為裝飾。
▲鐵路電氣化殉職人員紀念碑,紅鯉魚。
▲紅鯉魚。
站前廣場沒有偉人雕像,卻有一尾紅鯉魚雕像,是因為了紀念興建火車站而遷村的聚落。
以前可從港口搭小船經三塊厝上游到這裡,河中有許多「歹阿魚」(鯉魚),
閩南話同音為大港,當時的聚落被稱為「大港埔」(舊地名)。
為了紀念舊地名在站前廣場豎立紅鯉魚雕像。
▲請余光中創作詩文,名為「記憶深長」。
摘錄牆上的字句,句句道入坐火車的回憶裡~
記憶像鐵軌一樣長,像山線的隧道一樣深,像海線的窗景一樣遠,
車站有短靠也有長靠,月台有長亭也有短亭,揮手有送別也有歡迎,
便當有排骨和黃蘿蔔,點心有鳳梨和太陽餅,
到站會重重喘一口氣,出發筋骨一下子抽緊,
一聲長嘯拖一道黑煙,枕木在風火輪下呻吟,
未來的鐵軌當更快捷,一票就貫通地下的關節,
但南來北去的趁客啊誰會,忘記從前趁車多趁心。
▲展區。
展示鐵路地下化工程介紹,展出包括鐵路歷史圖片、實體鐵路文物等珍貴資料。
▲舊站留存的大時鐘,舊站設計圖。
▲展區(歷史區-前世風貌)。
▲左邊為大廳內圓柱,上有銅質飾帶是建築特色之一。
▲漸層式的挑高設計。
▲車站室內屋頂。
▲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(舊高雄車站)。
這座帝冠式舊站已列入高雄的歷史建築,似乎宣傳力不夠參觀的訪客不多,僅匆匆往客運或新站而去。
室內展區不大(停留不用半小時),但認真參觀建築設計與構造,會發現它是有意思的車站。
朋友們,有機會來高雄不妨來看看他吧!
▲昔日鐵軌做柵欄。
這次恰巧等時間的空檔,回頭望見「高雄車站」,不曾見過的帝冠式建築車站讓我感到好奇,
之前有聽說為「高雄願景館」也想看看室內建築,帶著滿心好奇走進參觀。
對高雄車站的瞭解少之又少,寫這篇介紹很簡約,但滿期待新舊車站大融合的模樣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<高雄鐵路地下化展示館>
開館時間:每週二至週日 10:00-18:00(週一休館)
門票資訊:免費參觀
交通資訊:高鐵-左營站,轉搭"市公車"28或224號,在高雄火車站下車步行約2分鐘即可。
台鐵-高雄火車站,出口步行約2分鐘即可。
捷運-高雄火車站,出口步行約2分鐘即可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