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烏溪流經大里,讓大里渡船頭在乾隆年間成為台中最繁榮的地方,而有第六商埠之稱。
熟知的一府(台南)、二鹿(鹿港)、三艋舺(萬華),爾後有四竹塹(新竹)、五諸羅(嘉義)、六大里杙(大里)。
後因泥沙淤積、河川改道、重要港口轉移,曾是繁華城市的大里逐漸沒落。
大里區原名為「大里杙」,杙是指將船隻拴在小木椿上。
清朝時期,商人沿大里溪搭竹筏做生意,竹筏到碼頭邊就須繫在「杙」上,久而久之成為當地特色。
昔日渡船頭遺址為現今倒栽榕現址,沿著倒栽榕街道往前走就是大里老街,老街回歸寧靜不見繁華。
如想回顧老街風景、重拾文化記憶,可沿著福興宮、鹹菜巷、大里杙文化館、倒栽榕碼頭等尋找點滴。
▲大新福德祠(位在大里區公所對面)。
▲大里杙老街(入口在福德祠旁)。
還沒走到巷口聞到淡淡的鹹菜味,愈往裡走味道愈濃,不禁想起和它搭配的美食料理...。
這巷子為將軍二巷,以前是大里有名的「鹹菜巷」。
光復後土地改革時期,多數佃農從地主中取得土地便種植可醃製的芥菜並加工出售,
當時在將軍巷隨處可見醃菜用的木製大木桶,在民國40-50年曾盛極一時,之後究逐漸沒落。
目前僅剩一兩家在製作鹹菜。
▲牆上彩繪製做鹹菜的過程。
▲關於鹹菜的美食。
▲耐用的塑膠桶取代了木製木桶。
當時大里杙所生產的鹹菜供應全台需求,因工商業的快速發展,農地面積減少,製作鹹菜逐漸沒落。
▲小舖子。
▲福興宮。
▲大里杙文化館。
這棟建於1929年在日治時期是「大里杙保正集會所」,現已改為「大里杙文化館」,展示大里文物史料。
這次來剛好內部在換展不開放參觀,不然應該可以再多瞭解大里的歷史。
▲鄰居們在屋棚下閒聊,老屋老樹相伴,這是鄉村的生活日常。
▲大里老街。
面對福興宮正對街就是大里老街,老街不長僅百公尺,沒有觀光的熱鬧,只有日常生活的寂靜。
上午是小型市場,兩旁街道有攤販的叫賣,午後收攤街道幾乎沒人,偶有居民走動、串門閒聊。
午後的老街彷彿隔出離世的孤獨感,似乎被世人遺忘曾經的美好,只能隨時間洪流靜靜地安養著。
▲老街上的楊勝昌雜貨店。
老屋以紅磚及木材建造,騎樓與房屋的屋簷結構分開的亭仔腳建築也是特色之一。
老街的店面狹窄而細長,是因當時大里地價寸土寸金,店家只好縮短店面寬度以降低租金成本。
街屋還有住家居住,騎樓有車子停放、攤販擺放,不打擾住家休息,只在街上走動。
▲慶源堂。
清代首富林氏的店舖及住宅,也是大里老街保存最完整的建築。
年輕時曾在霧峰林家擔任總管,資本足額後在大里老街創設「慶源堂」,曾有九間店面。
九間店面分別經營油、布、米、樟腦等買賣,品項繁多齊全猶如現今的百貨商場。
▲倒栽榕,昔日渡船頭舊址。
老街走到底即可看到倒栽榕老樹,樹型壯闊、枝葉茂密。
其實很難想像出~倒栽榕的現圵曾是渡船頭的舊址?!
清朝時期老街直通大里溪畔的渡船碼頭,這裡曾是河運最重要的轉運點,因此有第六大適埠之稱。
因有一段河運繁榮的歲月,而帶動大里老街的興起。
▲倒栽榕就是將榕樹枝倒栽種植,減緩榕樹的成長速度但會枝葉扶疏,有庇蔭地方的涵意。
▲昔日碼頭舊址。
當時大里溪河面寛約一公里,船隻往來帶動人氣,漸漸在大里老街形成村落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<大里老街>
交通資訊:火車-台中火車站搭乘6268號公車在於進士公園下車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順道遊景點:【台中。大里】龍貓公車站<喬城站>
【台中。大里】東湖公園
留言列表